首页 > 正文

努力成为一个不严肃的人

来源:五百丁 作者:一道小编

努力成为一个不严肃的人.jpg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我叫Shilu,80末普通青年,某知名药企研发中心小螺丝钉一枚,喜爱美食(吃and做)、美景、健身、电影等一切有意思的事物。产自包邮区某著名旅游小城,在伦敦飘荡两年完成学业后回到上海。先后供职于两家医药外企。虽然一直从事关于人类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质量的严谨工种,但我一直努力坚持成为一个不严肃的人。


为什么当初决定去英国念大学呢?


因为当时我就读的本科学校有一个去英国交流的机会,纯粹是怀着“试一下吧”的心态过去的,其实去那边不到三个月就打定主意会继续再读硕士。那个时候,我是综合英国教育和社会环境、自身的兴趣和给自己预规划的career path几个因素综合考量后非常慎重地决定。原因概括起来就这几点:


Enjoy在英国大学里面学习的氛围,高等教育的质量世界一流;


喜欢伦敦这个城市,迷恋这里的人和景,如果你也为《Sherlock》和 《King’s Man》里面的英伦风情所着迷,那么去英国读书吧,你值得拥有;


英国不需要GRE!


时间短,本科三年,硕士平均一年就。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年轻即是资本。在职场打滚了几年后这感觉愈发强烈了。


经常会有大三大二的学弟学妹一脸迷惘跑来问我:“学姐我不知道要不要出国啊;我不知道是去做家里给联系好的工作好呢还是去再去读个学位好;你觉得我读个什么专业好……”,听到这样的问题首先学姐我要羡慕一把,只有年轻,才有成本迷惘啊!当我们年岁渐长,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有了更多清醒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可以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少。所以,年轻的时候,想要做什么,就go for it,路越走越明白,不走永远就只能在原地打转了……


怎么选的学校和专业?


跟美国不同,英国整体大学数量并不多(因为本来国土面积就不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成绩)可以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有一些学校没有你想学的专业就可以在这个档次内剔除(英国有很多大学规模并不大,所以不一定所有棒棒哒大学都有你想学的课程,或者学校不错但是专业一般),再综合一些地域城市的因素,比如喜欢都市繁华的可去伦敦,喜欢看城堡的可去爱丁堡,喜欢最炫田园风的可以去巴斯,喜欢放羊的可以去北爱尔兰,喜欢搞基的可以去Brighton……这样筛选过后剩下的学校和专业一般就剩5-6所, 就可以着手申请了。


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排名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尽信排名。比较权威的排名是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REF),取代曾经的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这家是政府资助机构用来评价本国高等院校科学研究项目质量的,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各个大学未来几年拿到多少研究经费。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个榜单的,因为我的母校在这个榜单上排名还不错的……哈哈,开玩笑……其实是因为这个榜单确实跟我心目中英国大学的实际排名比较一致,个人认为是比较科学的。


Last but not least,往往在选择学校专业的时候被忽视——兴趣。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一门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如果只是因为学校或者专业的名气而学习,其实不太有必要。独在异乡的生活已经非常艰难了,何必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为难自己。曾经遇过一些学得很痛苦的同学,每天需要上YouTube听一遍《红日》才有勇气开始一天的生活。


另一方面在申请时提供的“Personal Statement (PS)”或之后的Interview中,申请者表现出来对专业的热情和了解程度是决定其是否被录取的重要因素。


比如我曾在申请硕士的PS中写过“从我记事起,我母亲一直饱受慢性皮肤过敏的困扰,需要长年使用各种抗过敏药物,因为对她每天吃的各种药片的好奇心,以及曾想过有一天是不是能有一种特效药一次性治好过敏,我才会在高中毕业后选择Pharmacy作为我的专业。” 在interview的那天,我跟当时的导师“大老板”就这个话题也是聊了很多呢。


英国和中国的大学教育主要差别在哪儿呢?


简单粗暴地说,最大的差别就是考试几乎没有选择题、填空题或者判断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论述题(essay),你以为只有文科是这样吗?No! 学science亦是如此。换句话说,英国大学的考试是在最大限度的剔除学生成绩中的偶然成分,最大限度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侥幸“蒙”到分数的可能性非常小。


通常,在一次时长2.5-3h的考试中,包含4-6大题,考生可以选择其中的3-4题来答,答到多少老师给多少分。一道题一般就包含一整个大块知识的内容,想拿A?就必须把整块知识都吃透弄懂才可以。每一大题都会有一、两题不太能在某一本书上找到答案,比如关于某个技术/公式/理论在如今整个industry中的发展/应用近况。或者在题干中给出一个具体的case,考生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进行分析。而想要在此类题目中拿到高分,除了认真上课听讲外,课余充分的阅读量,课下举一反三的理解和思考,亦是必不可少。


所以简单来说,英国大学所传授的知识更加up-to-date,考试是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而自我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大学期间重点培养的能力,这些也将是离开大学后让我们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中国学生能不能适应与我们传统教育不太一样的这种模式?请大家相信自己的基因!这些年接触过不少形形色色的海龟、海带、海未龟,发现中国同学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真的是全世界数一数二,每个班上成绩名列前茅的,必定有几位是来自中国大陆。当然,前提是你要足够勤奋。那首歌怎么唱来着?“生命总免不了最初的一阵痛,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不会一场空”。只要你想、你努力、你就可以。


在英国念硕士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时间管理。英国的授课型硕士大部分只有一年时间,但是学的内容是真不少。回顾我MSc的那一年,上课、做实验、考试、写论文、实习一样都没拉下。


我的一天一般是这样的:


7点起床,9点多到学校,10点开始上课,一般是两节lectures或lecture+tutorial

1pm:午饭时间,天气好的话下可以约上同学在泰晤士河边或是找一片草地晒太阳八卦吃午饭,多数情况天气是不好的……那么就在学校canteen八卦吃午饭

2pm:午休时间结束,我们专业的同学一般都扎进实验室做practical (实验课) ,两、三人一组,老师讲解30 min后大家自由讨论发挥,实验回各家。

Practical之后需要report或essay,那时候效率高的时候一晚上就能搞定一篇report。所有的实验课表现和之后提交的报告都会被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部分哦,很多同学期末考试成绩如果不好的话,这种平时表现分是可以关键时刻救你一命的啊亲!

一周可能只有两、三次实验课,那剩余的下午时间的安排就都是lectures。有些教授比较大牌,档期忙到白天都没时间上课的,他的课就可能被安排到6-7 pm……


是每天都要上课吗?No,总会有一两个半天空出来的,但是这种不上课的下午我一般就泡在图书馆写作业了。没办法,英语差嘛……读东西写东西都比别人慢一点,就多花点时间咯。当时有门课四周一次随堂小考,小考分纳入最后成绩,每天都在复习啊……老师每节课容量很大,还总吓唬我们“如果你只是把我的slides看懂记住,那你可能只有Pass,想拿A要多读一些其他的东西哦”。


本科的毕业课题给的timeline比较长,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去做,不过跟国内有些大学不一样的是最后一年我们既要做课题还要上课考试。不过硕士的毕业课题的时间就比较紧了,一般是2-3个月,当年5、6月所有考试结束后才开始课题。因为我当时找到了一个全职intern,在某家药企的研发中心一边上班一边做课题,感觉比上课的时候更忙一些。因为企业和学校的要求不一样,当时的选题更实用也更前沿,对成果也有更高的期待。遗憾的是我的课题最终的结果并不好,每天的心情都随着实验数据起起伏伏,炒股的同学你会懂我的。在我结束课题的一年后那个领域的研究被该公司彻底cut,但是导师做project assessment的时候还是给了我一个让我感动哭的分数。所以,对于攻读研究型硕士的学生本人来说,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一年硕士时间够吗?够适应够融入够体验吗?


一年的时间确实不长,有条件的话,我非常鼓励很多同学本科就出去,或者现在国内有很多大学跟英国的大学有3+1或2+2的合作方式其实是比较高性价比的,相比只有一年时间在英国读硕士的同学,你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体验和融入。


如果实际情况只允许读一个硕士学位的话,那上文所说time management的能力就非常重要。携隐写过“我的时间管理”和“我的任务管理”,都是非常好的tips。


回复“我的时间管理”和“我的任务管理”收看这两篇文章。


有些人一年时间英语没长进倒是新学会了另一门中国地方方言;有些人三个月就能跟英国同学天南海北聊得眉飞色舞;有些人除了上课就是宅着打游戏;有些人几个月已经搭着火车背着包走遍英伦三岛,足迹遍布欧洲大陆。


能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很好的适应和融入海外的学习生活,关键在自己,试了才知道。


那融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会建议国内的学生出去怎么做才能最快融入呢?


很多人觉得融入当地社会最大的挑战是“语言”,但我觉得应该是“文化”。英国人出了名的爱酒爱clubbing爱爬梯(可是大部分初来乍到的中国同学都比较害羞且不喜欢主动跟陌生人搭讪,传统的“好学生”更不应该出入夜店)。当年我有个朋友曾说过,跟英国人交朋友,先给自己灌两杯,一切就都好说了。所以如果在刚入学的几天你的同学招呼你去pub喝两杯,go!这是最好的social的机会。


如果实在不喜欢喝酒、不爱喝酒、不能喝酒or不想去pub/club,那就“喝茶”吧!BBC曾做过一个纪录片《Victoria Wood's Nice Cup of Tea》(中文译名《与维多利亚共品香茗》),介绍“茶”文化在英国的源远流长,在英国,上至上流皇室下至普通水电工人,喝茶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午三点是英国人的下午茶时间。这个时候无论多忙,英国人都会放下手中的活,给自己和朋友倒一杯茶或咖啡,轻松一刻。我在刚到英国的第一学期第一次去大学实验室做帮手,3 pm一到,总有人高喊一声 “Tea time!”,所有人都从会从自己的工作岗位离开……初来乍到的我只想着把手里的活尽快干完……但是最终还是入乡随俗被人请了一杯茶。后来逐渐发现tea time就是工作之余聊天八卦休闲的时间嘛。找机会跟你的朋友喝一杯咖啡或茶,咖啡厅或茶水间甚至是饮料贩卖机都可能是初到英国的你的社交突破口。如果别人没有主动邀请你,你可以大胆地邀请别人,一来二去就熟起来了。看似高冷的英国人其实也是非常八卦的,一起八卦or吐槽能帮助同僚情感迅速升温。总之就是千万Don’t be shy!我自己就觉得在英国两年脸皮不止厚了两圈啊……


一年时间能让同学们建立起紧密关系吗?你们跟校友的互动如何?


因为跟国内大学上课不一样,大家上课不是个管个的,有很多分组讨论学习做project的机会,在一起学习讨论合作的过程中,很快就能建立起紧密的关系。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在社交场合中完全陌生的人见面,大家首先都会问你学什么专业?你在哪个学校学习?如果是校友的话,好像能消除掉50%陌生感。这种感觉好像比在国内更浓烈。大概因为那边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所有人又都是全世界各地到处跑,碰到个校友就跟见到老乡一样分外亲切吧。


我在刚拿到offer的时候在Facebook找到过同department的师兄师姐,很大胆地发了消息过去“求抱大腿”,对方很快就给予回应,并且热情地回答了我一系列关于大学学习和后续工作的问题。我在面试现在这份工作的时候,最终电面的大领导居然是我校友,一个目前base在美国的英国人,而且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是我曾经在英国实习的那个site。她感慨了下奇妙的缘分,说看到我的CV就很期待跟我有一个talk,不知道我最终被录用有没有校友亲切感加分项的帮忙……


学校有什么国内硕士没有的设置,是你觉得特别好的?


英国大学的职业教育做得特别好,几乎所有学校都有career center。在那里学生可以免费享受各种关于职业道路起航和规划的教育和辅导,比如怎样写CV、怎样准备interview的tutorials,甚至还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跟一些“找不到未来方向”在哪里的同学进行约谈。如果说中国的大学常被形容成“象牙塔”,那英国的大学,就是让学生时刻准备入社会。当然,对一些想要继续深造读PHD的同学,career center通常也会提供相应的服务的。


英国的学历国内认可度高吗?


很多朋友担心自己的辛苦申请学校的好学校辛苦拿到的文凭回来国内工作不被认可,即使自己的学校在欧洲甚至是香港都久负盛名。


有一种说法是“除了牛津剑桥,其他所有学校都一样”。在招聘的时候很多HR对应聘者的学校并不了解(不过有一个好现象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英国大学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这两年开始在国内做一些宣传和营销来提升自己在中国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所以可以在“自我介绍”这个面试常规环节的时候别只是顾着介绍自己叫啥、从哪来、喜欢干啥,也务必连带的介绍一些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让对方对你的学校有一个大致的直观的了解。当然,如果你应聘的公司正好有你的校友或招聘团队中有留英背景的人,那你的学校就是巨大的优势了。


如果公司对你所的母校实在是不熟悉,那相较于本土毕业生你也不是完全无长处。越来越多的企业招聘上注明“overseas background is preferred”,通常在跨国公司,各种项目都是multi-national的,如果你进入这个团队,就要与来自全世界各地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共事,大家通力合作完成工作。那曾经在各种文化碰撞中生活和学习过的人相较于一个从来只在单一环境中成长的人来看,就有优势了。更直观一些来看,越多的人involve到一个project中,“沟通”就越重要;往往一个有海外背景的应聘者比土生土长的应届生更善于用英语在团队内进行良好沟通。


所以海外名校给予的优势一纸文凭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你通过留学生活锻炼获得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适应力和沟通力,还有融入团队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包容、接纳新事物的能力,这些可能都是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关键的“软实力”。


学药理在国内找工作脱节吗?两国的行业发展是不是不太一样?


其实当我学成回国开始工作的时候,发现我最感兴趣的一块,也是目前欧美最有潜力势头最好的一种方向在国内反而没有什么机会。我学到的好多东西对国内的行业发展来说有点略微的超前,所以最初开始工作的时候确实很难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学得太专的理科生的悲哀……


但其实国内大学教的东西就一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接轨么?那也确实未必。这是所有应届毕业生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比如小A同学的专业种树,该专业的分支有桃树、柳树、杏树、樱花树等,而他在硕士阶段主攻的方向是“如何合理培植柳树苗才你能获得一棵好柳树”,但是当他回国的时候发现国内暂时没人种柳树,大家都忙着种其他树,他该怎么办?正好还有一个不错关于“培育一片松树林”的工作机会,小A要尝试吗?Why not!反正从种柳树到种松树,肯定比从养猪跨界到种树容易。有多大的天地往往取决于人有多少不惧改变和挑战的勇气和自信。


英国硕士申请都需要准备些什么?学校最看重的是什么?


GPA,大学在读证明,语言成绩(雅思或托福),PS,Reference(推荐信)。标配就是这些,当然你还可以准备所有其他一切证明你很优秀的东西。最看重的应该是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吧。这些都可以通过申请者的PS和成绩单以及后续跟学校的沟通中体现出来。


硕士申请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比较好?


如果是对申请的规划,那越早越好,一般入学前一年的9、10月以后(即使没有update最新的,也可以参考上一年的,一般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所有大学的各种专业会逐渐将申请的机会在官网po出,那时候起就要密切留意各个学校和专业的申请条件和deadline。不一定从那个时候开始准备材料,但是功课可以做起来,如果你早就做好要留学的准备,那就早点强化语言,更重要的是强化GPA,这两点都是常年积累所得。


在圣诞节左右,也就是国内本科第一学期结束前,就可以准备材料,包括:


学校出成绩单+在读证明;


写PS;


联络学校的老师提供reference;


备战雅思;


准备其他材料。


在提交材料学校审核后,如果对方觉得你各方面条件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给你一个conditional offer,上面会写明你在正式毕业时如果成绩达到xxx,就可以换取unconditional offer。如果你申请时的语言成绩不够,那con上会写明在换uncon之前你的语言成绩必须达到什么程度。


个人认为,前三样材料一定要在当年3月之前提交妥当(当然比较理想的是新年假期之后就可以提交材料了)。一般4月开始就会比较被动了,就是“有空位才会考虑你”的状态。对于语言薄弱的申请者,即使雅思成绩还不够理想,也不要耽误申请的时间,雅思可以后面补救。一般6月之后,所有的申请都会关闭。我一向是主张“不要让雅思阻挡你申请脚步”的,即使最后雅思成绩实在是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你本人如果足够优秀的话,可以在开学前读学校的语言班通过语言班的考试来获得uncon的,一般学校语言班的最终考核比雅思容易很多。


从提交材料到offer下来的时长是不一定的,申请的人越多,处理申请的过程就越慢,一般伦敦外的学校快过伦敦的学校,排名越好的学校越慢。曾经有一所苏格兰的还不错的学校两个礼拜就给我offer了,简直光速……如果当年某个专业的入学人数没有到计划的名额,可能申请开放的时间就会延长。最好就是跟所申专业的admin保持联系,甚至可以直接“勾搭”course leader,询问一下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时间,但还是很向往这个专业,是否有可能再额外考虑你的申请。当然对于对很多热门学校来说这种情况很难得,但试一试也是无妨。总的来说因为offer是逐渐发出的,你自身条件越好,越早申请,你拿到offer的几率就越高,到后期offer越来越少,那形势自然是更严峻一点。


最后留给大家的话


我从来做不做一件事只有一个原因—让自己开心,出国、回国、学习、工作、健身、做饭...任何让自己快乐的事都值得去尝试并且为之努力,我享受为梦想坚持的每个"当下"。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中心 - 加入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14072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