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学员向我反映她的内心的一个困扰:感觉自己不爱交际,想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甚至想到了要归隐深山之中。
她觉得自己喜欢这种不与人交往的“简单生活”,但是她同时也隐隐的感觉到这种“简单生活”似乎并不大健康。每当这种想归隐的想法出来的时候,她都觉得在工作生活中与周围人不大合群,工作很烦,生活很累。
可能在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有过这种感受,包括我在内。多年前,每当我在工作与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这种感受就会瞬间冒出来。
我想,在我们很累或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苦难与障碍时候,感到很困惑、很烦恼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常不自觉冒出来归隐山林的愿望吧。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找一个民风淳朴的地方,然后就在那里安静的生活,不管是非纠葛,不管红尘俗事。
张曼老师原创作品
中国传统文学的观点:
中国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这种归隐山林的观点普遍是赞赏的,这些作品用表扬、夸赞的口气描写这样的场景:归隐山林,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栖息地,清幽、高雅、不染红尘俗事,飘逸洒脱之美。
但是我在想,归隐山林真如文学中描述的那样美好吗?
自古以来,中国不乏这样赞美归隐山林的诗歌,这些宣扬归隐山林的作者,他们可能一边隐居,一边会去写很多的诗歌感慨自己的才华没有被发现,自己的价值没有被认可。但朝廷一旦有了一纸诏令,给了一个官,这些讴歌归隐山林美好的文人,有几个没有颠儿颠儿的去接受朝廷的任命呢?所谓的歌颂归隐山林的美好的作者,都是一些对现实未被满足但又无能为力的可怜人罢了。
中国传统哲学的观点:
中国的哲学特别注重自我的内省和反思。可能很多人就要说了:我要去归隐就是为了内省和反思。
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文化中虽然有通过自我的内省和反思的修行,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修行高度,哲学高度的人,比如说老子 周子 庄子 孔子 等等,都是这种伟人。但是他们的数量有多少呢?上下五千年,中国出现了多少这样的伟人呢?我们通过自我内省、自我观察、自我觉察、然后获得自我成长,在哲学上,我们称之为二元论。
二元论就是一个自己和自己玩的观点,当自己和自己玩的时候,我们就缺少一个客观的角度,就是第三只眼的角度。如果哲学发展到三元论,就是和其他人玩,那么就可以通过其他人的眼睛来看我自己,那么就会增加一些更客观的角度。
这就是为什中国的哲学不好复制,你能够修行成伟人,那么你就是一个伟人了。但是你修行的这种过程,它是需要一个人的领悟力的,不是任何人去那样修行就可以成功的。所以它缺少可复制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哲学倾向于学习国外的哲学理论,国外的哲学理论从二元论发展为三元论之后,它有了一个第三只眼来观察自己,让自己更加的客观的觉察自己。这种方法是可复制的,就是我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自己,我把这种东西写出来交给别人,别人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学习。
中国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这种萌芽,但是没有更多的发展,比如说庄周梦蝶 到底是蝴蝶看见了庄周,还是庄周看见了蝴蝶?其实这里的蝴蝶就是第三只眼,但是中国的蝴蝶理论到此为止了,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心理学的看法
经典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的的经典精神分析认为:
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心理能量不断成熟、象征化并且向外投注以获得满足的过程。
比如从小到大,我们需要的那种愉悦的满足逐渐的从母亲的乳汁、母亲的乳房,过度到和小朋友一起玩,然后过度到我要学习好,比小朋友优秀,继续过度到我要工作好、我要某些方面好(包括长相好)。
甚至这个过程还包括我要比过去的我优秀,当然跟自己比较是心理学上比较赞同的做法,但不管怎么说,从小到大,就是我们心里能量不断的象征化,不断的做出一些事或衍生出一些行为,让自己的心里获得满足的过程,这就是经典精神分析所说的力比多与攻击性不断的象征化和向外投注的过程,这个投注的过程就是人的心理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不断完善,从而适应社会的过程。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的观点: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人虽然是社会性的动物,人身上有自然性的一面,就是我们需要去做一些事情去满足自己的心理愉悦的需要,人身上也有经过几百万年来发展出来的东西。在文明社会,人已经被社会影响成一种社会人,人身上的社会性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也不能否认它了。
那么我们怎样去表现一个人的社会性呢?从某些角度讲,我们人的存在,我们确认自己的存在,是需要通过和其他人的互动去完成的。就是通过其他人的存在,通过和其他人的互动,来确定我是存在着的,我是活着的。
我们去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就像某些电影,灾难大片里演的,整个世界就剩你一个人的时候,当你处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周围没有人没有其他动物的时候,你在这种环境中待上一段时间之后,你能不能确定你是活着的呢?你通过什么参照物来给自己一个确定,你是活着的呢?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理论认为:
人活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寻找关系。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建立了关系,我们才能确定自己是活着的,是有价值的,是存在着的。
新精神分析的观点:
新精神分析更加的从社会性的角度来讨论的周围环境和人际互动对于人的影响。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
拉康精神分析的观点:
拉康认为:
一个人从小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家庭当中,首先接受母亲的养育,母亲的温暖滋养,然后在家庭当中被家庭的规矩、要求,慢慢阉割进而进入社会,最终接受社会阉割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适应家庭的阉割,进而适应社会的阉割,那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就相对的有适应性,比较轻松的生活下去。
如果一个人在家庭当中没有适应家庭的阉割,他也很有可能难以适应社会的阉割,进而去抗拒社会的阉割,最后就导致了我们在社会当中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例如社会的各种规矩、各种集体潜意识,总结起来就是所谓的各种文化传统的要求。
拉康认为这个世界存在三个区域:
实在界、符号界、想象界。 差不多就是对应着我们心理世界、现实世界、语言世界。在这三界交汇之处,像三个圆环,圆环的交汇之处,这个地方叫波罗米结,如果一个人找到了那个波罗米结,能够在这个三界交汇之处活着,那么他就会活得比较舒服。就是我的思想、行为、情感,既能适应心理世界也能适应现实世界,更能适应语言世界的要求。
如何破呢?
我们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人的灵活性,就是我们适应社会的不同的环境、不同氛围的能力,这些是一个人灵活性的表现,让人在滚滚红尘当中能够适应,更加的适应不同的情景,增加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对不同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是为了帮助人们在红尘中生活的更好、更舒服,或者简单的说就是帮助人入世。从这个角度上讲,心理学会认为一个人出世是我搞不定我面临的麻烦困难了,我适应不了我所面临的那种氛围、情境、人际关系了,那么我就出世,我搞不定我就不搞了。
其实是有一点人际关系的不够灵活,人际关系的僵化,就是我适应不了这个氛围,然后我就逃避,我搞不定我就逃开,不搞了。虽然我们给它冠以了一个清静、高雅、宁静、修行的这种帽子,这会让我们觉得我们的这个行为是值得赞扬的,值得赞美的。
但其实说到底,它是我们碰到困难的一种回避的手段,就是有些麻烦我搞不定,然后我就让这个麻烦消失,我采取一种行动,不是去搞定这个麻烦,而是假装这个麻烦不存在,让这个麻烦消失,所以从一定意义的角度上来讲,心理学并不鼓励人们去出世修行,去隐居。
毕竟我们还爱着世界上的亲人,我们还爱着这个世界的朋友,这个世界也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人事物值得我们去探索,不是吗?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新鲜的,我们未知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为了去隐居而放弃这些。你的人生不可惜吗?
当然,无论你选择隐居或者是入世,这都是每个人的权利。你做什么样的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你只要去为它负责就好了。
当我们去隐居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抱怨隐居的枯燥乏味,单调和被社会的隔离等等。当我们入世选择不去隐居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去面对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麻烦,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带给我们的紧张焦虑烦恼。
无论如何选择,我们都需要抖擞精神,去搞定我们因选择所带来的问题。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