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职前必须把自己适合的职位找出来,明确自己将来干什么最合适”、“大学生欠缺明确的职业定位”或者“职业定位缺失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批评。然而很多人真的是没有目标,该怎么办?
没有职业目标是正常的(当然有职业目标也是正常的)。有研究显示大部分人通过转换四、五份工作之后才最终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
职业规划需要经过幻想期、探索期、决策期和实现期,其中探索期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职业资料获得间接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习等获得直接经验,只有了解职业之后的规划才是靠谱的。
我国教育体系中没有“职业探索”这一环,大学生没有和职业世界接触经验,应届生做“职业规划”无非闭门造车。
“求职目标”和“职业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建立长远的职业目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如果还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设定求职目标。短期内非要整出个职业规划,不仅臣妾做不到,皇上也做不到啊!
一定程度上,盲目是应届生求职的起点。
网上一位牛人在自己的求职经历中提到:“除了这些国内国外能叫得出名字的,还有N多不大不小的各式各样的公司……找工作找到了一种饥渴的程度。”我数了一下,他列举的能够叫得出名字的国内外企业达42家,包括宝洁、腾讯、美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等。曾经热传的写了三万字面经的北大女生同样如此,四个月拿到了10个offer,做了60份网申、参加了70多场笔试和面试。她被网友奉为“励志”的代表,其实也是“盲目”的典型。
大多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知道要努力但没有很固定的目标。这更符合中国国情。
选择求职目标就像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如果这个圆很小会失去圆外的机会,如果圆很大则可能使精力过于分散。现时同学们选择求职目标的问题要么过于分散,没有把这个圆画起来,要么把这个圆画得过细,甚至只是几个小点。
有几种方法可以快速地建立求职目标:
1、打开一个求职网站,浏览三五十页的招聘信息,从中挑出自己觉得“感兴趣”的;
2、向你的辅导员或者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询问,上一届、上几届的学长学姐毕业后都去了哪些行业,从事什么工作,如无意外,你的求职范围也会和他们差不多;
3、从能力、特长或者教育背景出发,把“对口”的职业写下来。然后一个个去分析你为什么会写下这些职业,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怎么去实现等。
给学生上职业发展课的时候,花很多时间去讲兴趣、性格,花更多时间去讲职业和行业探索,然后会在某一节课告诉他们,其实不用想那么多——看,我们学校的同学毕业之后去干的工作是以下几个,从里面挑点看起来顺眼的吧!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快速有效。
如果求职者已经有自己的目标,完全不必理会以上的方法,如果当下没有目标,难道会有更好的方法设定一个不盲目的目标?如果真的有方法,又何来那么多人盲目和迷惘?既然没有好方法设定一个不盲目的目标,以上方法起码能帮你找到可行的目标。
求职的行业、职业设定之后,还需要选择地域范围。目标求职设定地域上要打破以城市为界的思维局限,可以参考“一天往返交通圈” 法则。本地求职以学校所在城市为中心,以火车或者长途客车交通工具为准,一天往返的区域内的招聘机会都应该纳入视野。现代经济并非以独立的城市,而是以“经济圈”作为基本单位,例如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塘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等等。
同一个经济圈内的城市在产业结构、政策制度、薪水报酬等方面比较接近,而且企业对“一天往返交通圈”内的高校亦有较高的认同度。如果地域范围太大,很容易错过面试机会或者增加面试成本,因为用人单位通常只会提前两三天通知面试。
这个法则对到外地找工作也同样适用,以落脚城市为中心划定“一天往返交通圈”范围,当中最重要考虑是工作机会、应聘成本和面试便利的综合平衡。一天往返交通圈范围虽然增加了交通成本,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应聘机会,从应聘成本和求职成功率等方面都非常合适。
就像“专业对口”一样,毕业生因为对社会不了解,设定求职目标时常常会有些不合常理、不合逻辑或者与事实不符合的非理性信念。这些想法一般都带“只有”、“应该”或者“必须”等等绝对化的特征,如必须考公务员,外企一定比国企好(反过来亦然),只有读了研究生才有出路,必须在上海(北京、深圳……)工作等等。
太执着一方面限制了职业选择范围,错失很多机会;另一方面会造成自己情绪上的不安和沮丧,当目标无法顺利达成时,甚至会有严重挫败感。貌似“明确定位”,实际上是“画地为牢”。
如果你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那就尽力去拿更多offer,然后从中选一个看起来最好的。
求职可以从盲目开始,但不可以将盲目进行到底。“大多数人都没有职业规划”、“以前也没有职业规划”——比烂逻辑是不对的。正确的求职发展路径应该是从盲目中开始,从失败和错误中获得经验,一次一次了解应聘的行业和职位,然后逐渐建立越来越明朗的方向。
从盲目起步,以胜利结束,这是努力的方向!
二、实战技巧
“教育背景”职业目标设定法——
专业对应的五大通路:专业技术开发和应用;专业相关行业服务和产品的销售;专业相关的第三方机构;相关行业内公司的支持性部门;专业相关的教育、传媒和出版等文教类。
专业技术开发、应用
指最“专业对口”的岗位和公司(你们的辅导员或者专业课老师一定讲过)。这里的“专业技术”是泛指,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去做程序员,学法律的去做律师,学外语的去做翻译……
专业相关行业的服务和产品销售
就是做销售,只是把范围圈定在“专业相关”。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去卖软件,学建筑的去卖房子,学外语的去培训机构做课程顾问……
第三方支持服务
各行各业都存在第三方机构或者外包服务商,即通常所说的“咨询业”,在计算机、管理、人力资源、金融、广告、营销等比较活跃的经济领域更为突出。
业内公司的支持性部门
指专业相关的行业内公司,但不是专业对口的岗位。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到IT公司做人力资源,学外语的可以到外语学校做行政助理……这条道路看起来跨度很大,实际上却是可行的。
专业相关的文教类职业
每个领域都有众多的杂志、出版社、学校、教育培训机构、门户网站等,可以到里面从事记者、编辑、教师、策划及管理人员。
三、案例示范
案例:我是食品科学专业的,明年就要毕业了。感觉这个专业很冷门,工作难找并且待遇不高。去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看过,也在网上查了些资料,招聘我们专业的非常少,不知道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能找什么工作。有想过考研,但就业前景不明朗更加就提不起学习的热情。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出路到底在哪,自己又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惑吧,不知道自己专业读出来将来能干什么。试试用前面介绍的方法来解决:
1、先向辅导员或者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咨询,上几届的学长学姐都去做什么了。自己将来的出路很可能就跟他们差不多。很多听起来“对口”的职业是想当然或者记者杜撰出来的,而且就业和学校资源关系很大,前辈们去了哪才是真实的。
2、从学长学姐去的行业和职位中选择一些进行“职业探索”,并做好应聘的准备(具体要做什么可以看前面发过的文章)。
3、如果对学长学姐去的行业和职业都不感兴趣,那就翻招聘网站吧。既然已经知道本专业的招聘需求少,那就不要局限在自己专业内。也许你会觉得没信心,其实找工作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换言之至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转行了——事实证明了这条路走得通。
4、从自己的能力特长出发,忘记专业吧。比如某些科目特别好,可以去做中小学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强,可以考虑做销售;写作能力强,做事细心,可以考虑做行政……
很多人会纠结“专业不对口”——从事不相关的工作好像大学的学费白交了。如果专业对口的就业形势好,职业有前景或者自己感兴趣,那就好好对口,如果专业不对口也有很好的机会那就不对口吧。
你有双鞋子,穿了几次发现不合脚,是硬撑着穿还是再找双合脚的?专业就是年少无知时候自己或者家里人买的鞋子。合脚继续穿,不合脚就放一边去吧。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