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北民族大学,是可敬的殿堂!

来源:五百丁 作者:五百丁小编

西北名族大学.jpg


作者简介:麦伟杰,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专业学院,2013年保送复旦大学研究生。


“论文付稿之际,搁笔久思,感慨涕零。


那一年,脚踏黄沙来到西北,满怀憧憬走进西北民族大学。这里,优雅宁静的校园,惊喜层出的宏伟建筑,让心灵振动,总觉是天赐的热情关照,萌生深深的敬意和自豪。学院的老师人格宽厚、治学严谨,授予的知识与方法总使难题豁然开朗,给予的点拨与教诲无不透出鼓励、期望和鞭策,一次次开窍着年轻的脑门。


多元文化的氛围,默默地培育着包容的品格;不同民族的和睦共处,让坦荡真挚的友谊格外弥足可贵。年少的懵懂与无知渐渐褪去,性格中的懒散与惰性改造成笃行与精进。当拥有变成习惯,失去时方觉珍贵与留恋。


我将青春中的四年划给兰州,放在西北民大,谱写一曲乐章,回馈四年前的睿智抉择,献给西北大地上这座可敬的殿堂!”


——这是我毕业论文后记中的第一段。

 

甘肃•兰州


一见钟情,来到兰州的第一天起就爱上这个地方。在兰州,灿烂的日光常伴,太阳亮而不烈,暖而不晒,总让人充满能量与活力。柔风吹散白云,留下万里的晴空。即使闹情绪,天也不会马上翻脸,等乌云完全覆盖天空,再过很久很久,才渐渐飘下雨点,柔和地催赶田地的大叔、城隍庙的旧货摊主,得抓紧回家了。


兰州的温差很大,中午很热、早晚很凉,阳面很热、阴面很凉,太阳照射到的地方很热,拐个弯到建筑的影子处又很凉,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觉当中的奇妙。兰州是个挺干、湿度低的地方,刚拖完地,湿湿的地板一会儿就干了;中雨或小雨,一两个小时内看不见下雨的痕迹;


打球后大汗淋漓,身子、衣服很快就干了;脆的饼干、炸的薯片放上几天都不会变软变质;虽然苍蝇有点多,但水滩少,蚊子更少;平时难出汗,省下洗澡的时间;还有,干干的气候会让鼻炎通通消失。兰州的高楼较少,算不上林立,远处也是低山小楼,放眼望去视野开阔,压抑的心情顿时舒畅起来。


兰州的人挺厚实、朴实,上年纪的老爷爷带着棕色眼睛,慢慢地走在大街上或是在路旁晒着太阳;年青的打拼一代,衣着的风格有点像文革时期,色调不艳,仅有的素色搭配;孩子之间很少在衣鞋上相互比阔;偶见高贵丽质的女人,


不会傲气凌人;指路人热情地尽心尽力;小商小贩不会完全捂着良心干买卖;连小偷也用耍眼色、伸裤兜这种传统的伎俩来谋生。其实兰州人往上数三代,很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是爷辈因国家号召从北京、南京等地迁移过来,所以即使有兰州话,但方言的特色不是太浓。


我挺喜欢与这里的人打交道的,因为人实在,没心眼,沟通顺心顺意。兰州的交通是一大特色,在十字路口行人和车辆按灯通行,却总是迎面相碰,好在铁皮公交站点很密、频次很快,比出租车的效率更高。


在兰州,主食不以米饭为主,食堂里摆放着单份菜、馒头包子、盖浇、各种粥、砂锅、凉面、凉菜、牛肉面、麻辣粉、麻辣烫、玉米、红薯……种类很多,不喜欢大众,也可以尝尝清真,每顿都得幸福地选择。美中不足的是,辣和酒是餐桌上的常客,让我受了点委屈,但不管怎样,兰州值得常来。

 

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


榆中校区远在郊外,校外乡村田野,四面环山,是块读书学习的宝地。校园很静,只听清真门前的宣传音带、时风三轮的震动声,没有令人烦躁的喧嚣;夜更静,自习回寝的路上凉风沐浴,高空众星衬月,远处孔明灯升起。蓝天下的白虎山,就是一副逼真的高清油画,悬挂空中好似学校的布景。心情好时,无数次愉悦微笑;郁闷时,无数次放飞释怀。


学校依托西北与民族这两大元素,拥有宝贵的发展资源。常常听闻,国家民委与邻近地区的领导莅临视察,每次准会带来些手信,或多或少的优惠政策,给予我们极大的扶助。大一刚来时,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小鸟巢体育场;如今,宏伟的图书馆和水景广场已是我们自豪感的源动力。


图书馆内,明亮堂皇的大厅,做工精细的壁画、高贵舒适的实木书桌、便利快捷的自助借书机、尊雅几净的洗手间,每处尽显大气奢华。在优雅的环境里,在沙发上思考,或是在书室里阅读写作,都是赏心悦目之事。


夜晚,水景广场的灯光璀璨,优美的景致让人留连往返。有时候,坐在校车上看着贫瘠的黄土,又看见学校那一流的建筑——玻璃外壳的篮球馆、拱形乒羽馆、红顶灰墙的教学楼、层次分明的宿舍群、大众清真食堂…既体验无华的朴实,又享用高档的条件。


以前,我自习的地方在四院部或者公教楼,挑间人不多、比较安静的教室,带着计划与任务进去,调好手机、装满开水,不管一整天还是一两个小时,偶然小憩一会儿,既定任务完成后,满意而归,只觉自己又有所提升。


大二、大三时,经常会到兰州大学的图书馆,那里有更浓厚的学习氛围,更能专注于思考与学习。自习结束后,骑车或步行,穿过一片草地、丛林,天边是连绵的小山,紧绷的神经随着视野的渐渐开阔缓缓放松。


在校园内,富含浓浓的民族气息,藏族的同学大多是黑棕色的皮肤、较长的蓬松头发,维族同学有一副西洋血统的脸庞;伊斯林教的女同学头戴纱巾;


随处可闻听不懂的语言,但又觉得很好听;同学的名字常带有:拉姆、卓玛、沙措、古热、买江、拉提等字。周末晚上清真食堂前,乐曲的伴奏下围圈跳锅庄舞,简单的舞步和随意的摇摆;各种文艺舞台上,必备的民族饕餮。学校的民族元素,灌注我心的是包容与信仰。


同学之间和睦共融,民族不是界线,生活中没有民族的隔阂,甚至这丝毫不会被人所在意和关注。常常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又好奇于他乡的风土文化,谈笑间陶醉于自己的幸福家园,又专心聆听别人分享的故事。


信奉伊斯兰教的同学比较特殊,他们需要礼拜、清真食堂、特定的问候语、节假日等。我能领略到宗教信仰的神圣,荡涤心灵,净化灵魂,指明正道。信仰使人向善,缔造美好世界,我尊重信仰,敬重信仰。

 

社会学•学院老师


社会学,学习兴致挺高,谈不上废寝忘食。四年前拿起厚厚的理论书、哲学书,心里只有苦涩、难懂;渐渐地,社会学的打磨下,书的厚薄已经不那么重要、语句已经不那么抽象;渐渐地,爱上了它独特的思考视角,偶有醍醐灌顶之感。社会学挺冷,很少为外人所了解,可凝固着深奥的智慧和广阔的前景。


众口难调,研路上的同学得益于它的冷,求职路上的同学又埋怨它的冷。很多知识没有融会贯通,但是社会学赋予我的阅读方法、思考模式、写作能力,是我四年学习中最大的收获。社会学还凭借学科优势,助力我踏入新的平台、走向社会工作。


学院的老师很敬业,由衷地关怀和呵护着我们。教室里,我们尝试过上讲台授课,激情碰撞地讨论辩论,似写似睡地听讲,乐滋滋地背着督导看电影,一直低头在课上看别的书,偷偷地摩擦手机耗着流量和电量。


老师们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很享受各种经历和过程,期末也高兴于老师们的仁慈。老师们都有颇深的学术底蕴,教书更育人,讲枯燥的内容累了,就畅言人生、针砭时弊,说说专业上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历程,我们更爱听,这些点滴记得更牢,确实也很受用。


学院的行政效率很高,行政态度也很好,老师们在为我们尽心、操劳,其它学院的同学常常苦诉被添堵,相比之后,我们对学院的爱又深了一层。课后,老师走到我们身边转转,聊及日常轶事,谈笑间老师显得可亲又可爱。


导师或是其它老师,都乐意倾听我们的困惑,愿意解决我们的难题,关心我们的成长。其实,其它学院的老师也不错,几位院外的老师无私教导、师德高尚,对我影响很深,使我有很大的进步。 


感谢社会学专业,感谢学校的老师,这份恩情我会永远铭记。

 

同学好友•老乡


学校有个特点,本地学生不多,同学们的家乡遍布于全国各地。特别喜欢这个班级,班里有永远坐在第一排的勤奋女生,也有我们这些永争后排的男生,有活跃好动的乐天派,也有善良沉默的婉约派,有狂热的知识分子,也有中规中矩的低调者。


班主任严厉的管教下,大家都严守规章、生怕犯错,感觉到良好的秩序,还有上进、积极的学习风气。这种环境,在不经意间,催使大家不同程度地前进。


每天,用尽力尽责的工作态度回报学习委员这个岗位,很乐意发飞信、做统计、收材料、找签名,任务完成后那种心悦的滋味美彻心扉。跟同学的关系相处得很融洽,即便没有深交,也会以礼相待。


宿舍里,心放得很开,不羁于一言一行,可以没有拘束地在走廊吼叫奔走,没有顾忌地谈笑风生,骂而不怒、赞而不狂、叫而不理、打而不怨,打水一起共用,熄灯相继入睡,阳台轮番清洁。


有幸地遇上,四年换了三幢宿舍楼,从普通的四人间,到充满暖意的顶层阳面,再到高级的示范宿舍楼。不同的宿舍里,都是友善的好友,结下了长久的友谊。最后搬进的宿舍楼,上床下桌、超长的楼道、净白的卫生间,刷卡开房门、打开水洗漱,邻近球场、女生楼、超市、两座食堂,离图书馆也不远,真是舒适便利的享受。


四年来,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即按,睁眼见柔和日光,轻轻地下床取东西、静静地开门去洗漱。我每次都怕惊动他们,但舍友总会因吱呀的声响翻转身子,好在又重回梦乡。


平时很少在宿舍,但每当在宿舍时,总不经意地激起舍友们的活力,一起陶醉在各种玩笑之中。


没来学校之前,就知道自己的老乡会。每次在校园内听到粤语,无论是歌曲还是对话,耳朵情不自禁地竖起来,或是朝声音的那个方向看去。这里,爱听粤语的人挺多的。我还是爱说普通话,能让思路表达得更清晰。以前会有近三百位老乡,不过每年依旧有迎新、庆中秋、送大四等聚会晚宴,每次都很期待,偶会相约出外活动。


老乡间不管亲疏,师兄师姐关心照顾,师弟师妹其乐融融,互信互助。


亲近的老乡,是最熟的伙伴,寂寞了吃饭、见面后高兴、消遣时交心。与老乡在一起的回忆,很深刻。分享自己学院的事儿,细说身边的奇闻,幽默恶搞、坦荡表露,深情诉说、陈恳建议。老乡的情怀,那是真挚的感情。

 

我自己•爱


在这里,每天很上进、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有时连自己都感动。成熟的思想和锐利的眼光,让我坚定稳重地把握、前行。大一下半年起,历经大二、大三,直至大四初期,每天进行既定的计划,每一点滴都是全身心付出,脑海里不是通达目标的构思,就是积极进步的警语。


那时,报了很多考试、考了一些证书,拿下目标后不歇一会儿,又寻找新的方向踏上新的征程。我甚至能记起过去每个月所要完成的事件。


在规划和计划下,似乎有无限的动力和精力,很少有累意倦意,看看笔袋里的励志字条,想想这段时间的行动思想,又会涌出潜力继续投入、坚持到底。此外,还有专业课、竞赛、运动等,每一项都是任务式地呈现在我的目标项目中。


这种全速的模式,让我在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好,这不是最佳的模式,但出于当时的境遇别无选择。积淀日渐加深,前路也渐渐明朗,到大四上学期,理念开始转变。慢慢消减这种模式,看书从强记到理解,目标从强调完成到关注过程、得失,提升从技能到心态。


在同异间,开拓自己的胸怀;在催赶下,调整自身的灵动;在观察外界时,开始留意身心的需求;在忙碌的事务中,逐渐醒悟生活的意义。


生命历程中,她开启了我心中的爱。我曾倾慕追求,她的睿智婉拒成就了我俩各自美好的收获,而她坦荡的心态与我宽厚的品格,更让我们共同走向柏拉图式的最高境界,手相离、心相连,微妙的丝连演化为永不告别的情谊。


神圣的信仰,塑造她的心灵,引领她的未来。从她身上,感受到信仰的精神、信仰的魅力。


多元文化、包容的态度驱走了固执与刻板,让我的思想、胸怀渐渐优化。我们拥有很多珍藏的回忆,我是她最好的摄影师、守护师、心灵师,她是我最好的厨师、疗养师、社工引路师。感谢她,我的心就这样打开了。


在路上,她感性的涕零,让我懂得照顾与安慰;理智的抉择,让我的情商迅然上升;不安的困惑,掘起我男生的勇气与担当。我从糊涂的迷雾,渐渐走向成熟的把握,很好地经营相处,不祈求未来的幻想,要用每天的点滴创造美好的回忆,用知心的交往化作人生知己的基石。

 

我想说


西北民族大学,是可敬的殿堂;西北,是我成长的圣地。收纳在心中,这些融为血液在我身上流淌,透入骨内;这些汇聚为我成长的转折点,更是我珍贵的积淀。


我感到最欣慰的是:我顺着这路,坦荡、踏实向前。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中心 - 加入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14072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