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你觉得自己适合留学吗?

来源:五百丁 作者:一道小编

你觉得自己适合留学吗?.jpg


又到升学的季节,作为学生,对未来的学业需要做出选择:


是绕开中考、高考,做出国留学的打算?


还是努力奋战准备应考?


如果考得不好,留学是不是一条好的退路?


为什么有些孩子留学不适应,还甚至被退学?而有些孩子却很适合?


要有怎样的选择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考得不好就出国留学对吗?


本科在国内读,工作两年后出国,在英国读商科一年,回国工作两年后又去美国读MBA两年。现在从事以留学指导为核心的创业项目,希望能给后辈提供经验教训,让他们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


其实我比较排斥中介这个行业。我觉得,留学是申请人和大学相互寻找的一个过程,就像谈恋爱一样,可能有介绍人,但是谈恋爱的过程需要两个人亲自来谈。但是,现在中介扮演的角色好像是替别人谈恋爱,但是,找对象不能这样找,否则到结婚的时候会发现货不对本,学校会发现这个人不是当年展现出来的样子,这是因为有人替你展示了,这是不对的。所以,中介这个行业本来就不应该存在,或者说是有原罪的行业。


现在,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高考完了是没学上的处境,如果出去能上一个还不错的大学,那是挺好的。但是,从战略规划上讲,我不建议大家把留学作为一个退路。其实,留学是一个进的路,因为国外最优秀的大学肯定比国内最优秀的大学好,在规划的时候应该是往上努力,出国留学,这是一个大的原则。


我本人不推荐孩子们出去读高中。我以前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接触过康奈尔大学的几个女孩子,她们的英语真的是太好了,她们就是14、15岁来的美国,她们的英语可以非常好。


但是,反过来,14、15岁的孩子出国有一些危险,她们不得不离开父母,到一个全新环境,而且不是自己成长文化的环境中去生活,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类比一个金融的例子,如果在国内读完高中出国读本科,就像定期存款,收益小,风险也小;如果很小出去,收益可能非常大,但是风险也很大,我们见过、听过太多的故事,孩子出去以后没人管,学坏了,甚至出现很悲剧的例子。


这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所以,我的原则就是不要选择高风险,但看似高收益的道路。所以,我一般建议孩子在国内学好高中的知识体系。


回国时总有人问我关于出国留学的问题,一般问我什么时候出去比较好?


美国的教育是不是对孩子更合适,是不是比中国的好?


我97年去美国读博士,那年我31岁。我31岁出去,和许多比我小的人比,很难说在文化适应上有什么差异。所以我觉得年龄对于18岁成人以后没有什么差异,主要看个人的愿望。


我觉得出国留学有几个基本的点要考虑,第一,生活基本能自理,能照顾自己,知道文化、语言、国家是有不同的,也对这种不同表示尊重,这样就比较安全的;第二,能够和别人进行平和、有效的交流沟通,这种交流沟通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生活层面,一个是工作层面;第三,要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这样假如因为不知道而冒犯了别人,他的表现也容易获得别人的原谅和接受。因为父母和孩子都想得比较高端,但实际上你能走多远都在于这几个基本点你能做多好。


有在国内不愿意学习,到了国外变得积极主动的孩子;但是也有很多孩子到了国外跟不上,这些跟不上的孩子家长也不会去跟别人说这个事情。所以,考得好在国内读,考得不好去国外读,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出国前,要跟孩子先做三个基本判断,毕竟他出去要自己照顾自己,这和他考得好坏没有关系。考得不好的觉得出国才有另外一条路,其实在哪都有另外一条路的,只是那条路你愿不愿意走的问题。如果孩子没考好,他平时待人接物都很好,就是我说的三个基本要素都很好,家里又有经济条件,那可以出去。但是,如果三个要素都做的不好,跟周围的关系都不能处理好,把他送出去就是让他去撞大运,那是不对的。


其实我们是在初中就开始为这个做准备了,大概在初二、初三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初二是家长为孩子是否留学做决定的一个节点。


因为美国的高中从9年级开始,也就是我们的初三到高三,它要录取中国学生看的成绩也是从初三开始的。还有,孩子面临选择学校的问题,是选择国际班、出国还是高考体系的班,以后再做准备,这是需要提前思考的。我们当时做了各种考虑,最后去了国际高中。


其实当时父亲是反对的,因为父亲是大学教授,也在美国工作过,他的许多学生就是凭着他的推荐信去美国读研究生、读博士,所以他认为这条路比较轻松,给家庭的经济压力也比较小。


我们最后选择去国际高中,首先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在我的价值观里,平等、民主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反复追问过孩子,我不希望是为了逃避高考、为了出国而出国,我希望出国是他人生成长的一个阶段。


我来的时候把他申请美国学校的资料都翻了一下,其中有一个新东方老师为他写的推荐信,里面写了老师印象深刻的几件事,其中一个是说在课堂里,大家都没有完成作业,而且不在乎老师感受,在课堂上嘻嘻哈哈的时候,我们孩子会站出来,跟老师say sorry,同时会提醒全班同学,你们应该做该做的事。他在同学中有影响力,但不是用迎合、讨好、物质拉拢的手段,他是活的比较正义和坚定的人,他去美国读书的一个理想是学传媒,要做战地记者,他想要承担对这个世界、对人类社会更多的责任,不过后来他主意改变了。


其实,孩子的梦想总要改变,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支持他实现他的梦想。当我孩子说要当战地记者,旁边的人都吓坏了。可是,我说,能当战地记者的都是非常牛的记者,是最厉害的记者,而且还要有非常棒的身板。所以,我孩子去美国的时候,身板不输给美国孩子,他是奔着战地记者去的。我能看到他每天汗流浃背地锻炼身体,我总是能看到他为了自己的梦想所做出的努力。


我孩子是大一出去的,他觉得晚了一些。他是适应能力很强的孩子,但还是觉得如果高中阶段出去会做的更好。我现在跟别的家长讨论孩子出国的问题,我真的觉得不是考虑哪一刻学英文的问题,哪一刻考虑去英国还是美国的问题,而是要始终不渝地培养孩子一个坚定的意志,他愿意为了梦想一直去努力的意志,如果有一天他出国的想法改变了,但是他愿意为自己的成长承担责任,这个时候从头开始准备高考也来得及。我要说的是,路越走越宽。我们在初中二年级就能做了决定,要让孩子出国,好多家长觉得做了唯一的选择,必须得取舍了。但其实我觉得也不是那么矛盾。


所以,现在我也不认为孩子一定要读国际学校,我们也可以按照高考的方式去准备,只是不要忽视了孩子英文的学习,这样进退其实更自如一些。我听说,现在美国一些大学认识到中介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托福和SAT考试的问题,所以他们愿意参考中国高考的成绩,觉得这个更靠谱一些,因为这是很长时间一个成绩的体现。


梁国立: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北京已经上到高二了,他也问我什么时候出国比较合适?我就跟他说,知识没有国界的限制,但是有语言的限制,因为中文的科学体系和英文的科学体系,在语言的表述上是不一样的,比如物理,有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加速度等等,我问那个学生,你能用英语把你已经很熟的的这些词表述出来吗?


所以,如果你决定要去美国读大学,你在高中用中文学的这些学科知识,要到英文环境里去学,会有语言障碍的,而这种语言障碍不是托福能解决的。所以,无论是读国际学校还是去美国读高中,人们很少提到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两种语言呈现的方式,我们大脑的认知已经开始不同的架构,这样他有可能中文的专业术语、词汇是欠缺的,这就限制了他以后到国内的交流或者是到国内的发展、工作的可能。


出国留学该怎样选择学校?


杨杰:我觉得出国留学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唯数字化,唯量化。很多家长对学校没有非数字化的信息,一说到学校就是排名,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只了解他身高多少、学历多少,是不能决定跟他谈恋爱、结婚的。


我们大学四年到一个学校,就像谈恋爱结婚一样,一辈子都是它的校友,所以我们凭什么要投入一所大学的怀抱?我们还是要多听听人们描述性的信息,最好还是能去看一看这个学校,更重要的是看看这个学校所在的社会环境,它所在的城市,风土人情很不一样,怕的是有的城市你去了之后发现不适合你。我曾经到美国阿拉斯加,那里天寒地冻,阿拉斯加大学在美国排名100名之后,很多留学生可能只能申请100名之后的大学,挑了排名最高的阿拉斯加,来了之后发现,这里只有三个月不下雪。


如果孩子不是将来搞研究的,就应该去纽约、洛杉矶那样的大城市,而不是在这样枯燥的地方呆四年。大城市文化最丰富,各个族群、文明都有碰撞,这才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去发达国家最应该接触的东西。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大城市容易学坏,还是乡村最纯净。我跟这样的家长说,如果年轻人要学坏总是有机会学坏的,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乡村,你不如让他早点见识一下这个纷繁的世界,早见识比晚见识好。


梁国立:有人说最好的教育在美国,最坏的教育也在美国,我非常赞同。所谓最好的教育就是没有给孩子设定天花板,孩子可以有广阔的天空去飞翔,有广阔的海洋去遨游,也就是你给孩子提供机会和可能,还有这样的资源;最不好的就是没有帮助孩子建立比较好的习惯,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这是不行的。现在的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能够做出比较恰当的选择。


很多人对美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了解不多,美国的私立学校会很明确地告诉你,我的学校是要帮助你的孩子上大学的,有些会更具体,说我们就是帮助孩子上好大学的。公立学校就不是这样的,它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孩子上不上大学,那是你的家庭和孩子的选择。所以,在美国高中毕业之后不上大学的人有不少。但是,我们不能狭隘地把它们分成两类,戴两个帽子,因为很多公立学校教师的品质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要到公立学校当老师,必须满足州对于教师资格证等一系列的要求,在私立学校可以不遵守这一点。所以,美国有很多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好很多。


赖涵:如果我的孩子被北大清华录取,我可能还是会心动的,因为北、清也是世界顶级的名校。如果,孩子被美国一个中上以上的学校录取,我们还是会选择出去。因为你选择的不止是一个学校,选择的还有更广阔的视野;还有,学校只是他四年成长的一部分,还有学校以外的环境;再有,学校的社会氛围和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在意的。我儿子拿到很多美国大学的录取信,但他最后选择的大学实际上被他拒绝过。


我们之前拿到了这所大学的录取信,但是因为收到太多,而且还预期会有更多,于是孩子动摇了,于是写信给这所大学,希望能豁免。这所大学回信,不但豁免,而且保留资格。另外,我孩子很看重学校给的奖学金,一方面是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他认为是学校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认可。而我儿子的同学,由于家庭原因不能出国读书,高考成绩非常好,他爸爸非常担心不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于是填了服从调配。按成绩,这个孩子应该可以上这所大学最好的专业,可是却被调配到了一个很尴尬的专业。这两所大学对孩子的态度,也坚定了我们出国读书的选择。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留学?什么样的孩子不适合留学?


赖涵:我看到两种孩子都有。我们在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时,有年龄很小的孩子,出国的目标很清晰,学业很优秀,参加公益活动,他希望到美国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家庭在经济上,在社会活动上也为他做好充足的准备,其实这样的孩子即便不出国,在中国也会有很好的前途,因为他想要更好地成长。


还有更大一部分孩子是家长在为他们做决定,中考不如人意就意味着上不了好的高中,所以出国。就会有中介告诉你,可以国内两年,去国外社区大学,再转成很好的大学,听起来非常诱惑,避开了中考、高考,还花不了太多的钱,就会有家长动心。我觉得这是很可笑的,宁愿相信中介去绕过所谓的困难,也不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解决他身边遇到的困难。很多家长就希望得到一个结果,没有去考虑为什么孩子到考试的时候会有那么大的焦虑,而是想找一个包治百病的解决方案,没有考虑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不考虑清楚,其实他们不适合出国留学,因为他们只是想回避困难。也有在国内不爱读书,到了国外释放了,活力也被激发出来了。


可能我遇到的比较少,最近遇到的负面的案例比较多。像有的高中就出去了,但孩子不能适应环境,每天打游戏,在游戏中找成就感和归宿,这时候家长还没有重视,结果后来孩子回来了。虽然中介有种种承诺,但临近高考,告诉你孩子不遵守校纪,完不成学校目标,孩子就只能回来了。所以,我觉得适合不适合去美国,一定要以个体而论。我觉得,自我成长有动力的孩子、愿意为自己的成长去承担责任、遇到困难不会躲开,这些孩子出不出国,都会很好。所以,如果中考遇到困难,你没有思考为什么会遇到困难,其实,再遇到这样的困难到国外也解决不了。


喜欢说比喻说大学的教育过程,就像好的婚姻一样,每个人希望在婚姻中获得什么?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想在教育中获得什么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出国留学,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首先是长见识,长见识重于学知识,因为我们的观念、体制、创造力这些非常软,在课堂上没法教的东西,是我们最难补的差距。


我们要通过自己在国外的生活,跟社会全方位的接触,才能慢慢地感觉得这些差距。我在英国一个小镇上学,他们的路很窄,可是车开的很快。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发现是他们的素质造就的。有一次路被一辆邮局的车占据了一条车道,双向通行的车都很有秩序地走五、六辆,就停下来,用大灯闪一下,示意对方的车通行。所有的司机都是这样。我当时很震惊,只有深入人心的社会规范才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我觉得将来如果你能够带着这些理念、带着这些渗入到你思维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就有可能成为你那一代人中的灯塔,就会带领我们的民族更快速地前进。


申请学校时,学校肯定会想,怎样来判断这个年轻人有没有出息呢?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做的最多的就是志愿者的工作,这并不是学校的希望,而是学校发现,在课堂之外高中生能做的就这些。我通过和一些大学招生老师沟通,发现,他们并不是说希望孩子做志愿者,其实所有课堂之外比较酷的事情,比较值得一提的事情,能够拿出来当故事讲的事情,他们都喜欢。


我接触很多欧洲的学生,他们高三毕业或是高二结束的暑假,会休学一年去旅行,或者工作,这其实不是志愿者的工作,但在这过程中,年轻人会受到很多磨练,增长很多见识。这些是大学看重的东西。我就比较看重孩子旅行的过程,他怎么筹划。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些很能反映出他规划的能力、统筹的能力,甚至说作为一个领袖的能力。


父母在孩子留学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当我们两个人很容易达成一致的时候,这个尊重是很简单的;当你跟孩子有分歧,而且你看的到孩子做的决定不够成熟,父母亲要怎样,才是真正考验你和他平等、尊重的力度了!像我儿子,初三第二学期突然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他说他是中等水平,中考可能不会很好。当时我认为孩子是面临压力,内心胆怯了,我肯定不接受的。我跟老师交流,老师说他成绩不差,中上水平,没有必要浪费一年的时间。但是我们各种交流后,没法说服他,差不多有半学期停下来,不学习了。但是我跟她讲,过后我们联系学校不会很容易,到时候只能是找到什么样的学校就是什么样的学校了。就像这样的决定,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能像我这样接受。


后来,上了一个非常破的学校,在通州乡下,往返五十公里。他开始住校,后来发现那的孩子们都不读书,他读书的话还会被影响。于是就每天走读,地铁、公交,他在路上、地铁上写作业。这就是我理解的尊重,就是我没有强势地去阻止。包括他高中毕业要去西藏,一个人从成都徒步去拉萨,沿途搭顺风车,没有车就走路,曾经在西藏高原上走很久很久。其实,我当时很忐忑,包括他每天在市区和通州往返,我们会想,你把这些时间拿来学习不是更好吗?但那是我们在替他做决定。


对于出国留学的建议


梁国立:出国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个不归路,因为你出去学习,学习的专业知识是以另外一种语言呈现的,你的专业发展也是在别的国家的体系中发展的,现在如果要回到国内,在国外发展的越高,回来就越有挑战;


更不要说,一个人的发展和周围的人脉、人际关系都有关,回来很多时候是这样的,谈到专业发展的时候,光有国外的文凭是不够的,最好还有工作经历。像博士,在美国就是大学任职的敲门砖,一个门槛,从博士到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要有十年的发展,所以,学位并没有保证你在专业道路上有多么深厚的基础。


我的建议就是,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大人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也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养,这样至少和孩子建立起一辈子的感情基础。在一起时间越长,感情的纽带越牢固。我不希望,也不主张,孩子小学阶段就出去。初中阶段孩子非常敏感,有些家庭处理的很好,有些家庭,包括有些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到了高中,以及往后,孩子能够承担的责任、义务,他自己能做出自主性的判断会越来越多,相对来说更稳定一些,这样情况下,三要素:孩子能自己照顾自己;能比较好地和别人交往;有一颗比较善良的心,家庭有经济基础,那就可以支持孩子出去。后面就是学制、学科,家庭的发展等因素的考量,要做出具体的判断。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中心 - 加入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14072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