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看见与大冰

来源:投稿 作者:大冰

最近要写一些关于90后的职场故事,老穆建议我读一下柴静的《看见》,因为内容的采集方式与记者有些类似——采访、探求、展现,而老穆又恰恰很欣赏柴静其文。


“刻画细腻,引人入胜”“陈述事实,埋伏情绪,引起反响”,他是这么说的。


其实面对这个话题,我一开始想到的是大冰,而且第一稿出来后也自认为是大冰的风格,虽然各方面差得十万八千里,但我就是认为自己应该归为那一类。


初稿写完之后给老穆看,他再次劝我看看柴静的书,这让我不得不放下其他书先把这本《看见》拿起。


《看见》


看见与大冰-.jpg


认识柴静是从她的纪录片开始的,所以对她的印象是一位新闻斗士,进而在读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


然而,这本书一开始的文艺气息却来得“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着实把我熏了一个跟头。对于一个纯理工系来说,那些抽象的环境描写、碎片化的故事穿插,理解起来实在有些困难。看到这里,我是有一点抗拒的,一个文艺范儿的记者,能写出什么样的故事?表示怀疑。


后面一个接一个故事地读完,文艺气息略淡,故事中各种矛盾冲突、明暗交错,深刻到骨,令人惊醒。不得不赞叹柴静老师的职业水准!


不过,个人还是不太喜欢这本书,至少觉得不适合90后。


其一,书中作者始终在以一种悲悯的姿态看待弱者,但悲悯并不等同于拯救。书中提到很多故事成了作者多年的痛,却又何尝不是在读者心中砸下了一根钉子。也许这是记者的身份决定的,也许这是作者轰击心灵的笔法,但给我的感觉却更多是一种惊悚。


仿佛整个生活就像一条小路,路上阳光明媚,路旁万丈深渊,一脚踏空,万劫不复!


它在剥离我对社会的安全感。


我强忍住那份惊悚读完这本书,就像是眯着眼睛看完一部恐怖片。少不读红楼,也许这本书真的不太适合现在的我去读。我始终觉得创造光明比揭露黑暗更能激发人内心对真善美的渴望,因为90后更像行动派。


其二,我不排斥文艺,90后也并非是吃快餐文化长大的,我们也曾熟读唐诗、研读古文,各种散文大段大段地背诵。然而,柴静的文艺范却是70后的文艺范,90后表示有些晦涩,读着很累。明知是新闻故事,但读起来却总感觉有一些虚幻的东西在里面,隐隐约约抓不住。


大冰


阳光快车道1.jpg


下面来说说大冰,虽然只相差10岁,但我真的是看着他的节目长大的。从2000年到2008年,《阳光快车道》陪伴了山东一代90后的成长。


以上,致青春!


多年以后第一次听到大冰的消息是在网上看到他在“一席”的演讲——《赶着音乐放牧》。


45分钟的视频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看第一遍时有些恍惚,看了很多遍以后才相信,这个阳光、机智、跳脱的大哥“原来还是个民谣歌手、背包客、酒吧老板、鼓手、主持人、作家”,竟然还这么文艺、沧桑,有着那么多“不一样”的故事。


后来买到了他的《乖,摸摸头》,12个故事,读起来每一个字都小心翼翼,生怕漏掉一个字就漏掉了整个故事。这真的是一本让人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的书。买来之后看了四分之一,然后就献宝似得把书推荐给了女友。


她看书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絮叨,一遍又一遍地问:“怎么样?”“什么感想?”就好像一个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嘴里的糖,一遍又一遍地问:“甜吗?”“好吃吗?”而自己手心里的糖已经快要捂化了。


直到女友读完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没敢拿起这本书把他读完。仿佛这本书不读完,那个遥远的浪迹天涯的江湖梦就不会破。


其实很多80后喜欢的东西90后也喜欢,不只是年龄相近,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个90后的记忆里都有一个被奉为偶像的80后大哥、大姐。


对于柴静,老穆是60后对70后的欣赏;而对于大冰,我是90后对80后的敬仰。


《看见》是以刀为笔刻画现实,大冰是以梦为马浪迹天涯。


《看见》是一碗苦涩的药,大冰是一杯苦涩的茶。


写90后的职场故事,要去采访、探求、展现,但不需要批判、揭露和鞭挞。因为90后更像是创造者,是行动派,是下一个时代!在钢筋水泥的围墙里,我们依旧以梦为马,驰骋天涯!


我也向老穆推荐了大冰的书,期待他来品一下90后喜欢的味道,也期待一次60后与90后的碰撞。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中心 - 加入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14072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