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去面试文案 会被问的问题有哪些?

来源:五百丁 作者:五百丁小编

前段时间有个小伙子要去奥美面试,这之前他已经跟里面的另一个总监聊过一次,如果这次面试不理想,他可能暂时就要和这家国际4A失之交臂。所以在去聊之前,他很紧张,向我求救要注意些什么。


去面试文案-会被问的问题有哪些?.jpg


这是很多人都会困惑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起点,这意味着你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如果你运气好,你的风格恰好遇到了喜欢的主,那么你去到想去的公司,老大也找到他理想的人,皆大欢喜。当然,这是理想状态,能抓住机遇的幸运儿永远都是少数。


所以,今天我想聊聊面试中我最看重的几个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决定了一个新人最终能否成长为一个好的创意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塑性。我相信每一个面试官肯定会问不同的问题,但是他们要考察的能力却一定大同小异。


所有的能力里面,我认为灵性的重要性需要排在前三位。


很多人都以为灵性是天赋,就像曹植那样,可以七步成诗,我觉得这是误解了。我把灵性定位为一个人脑袋瓜子灵不灵活,比如我给你讲一件事情,你马上就能领悟,我认为这是灵性的正常水准,但是如果我给你讲一件事情,你不仅能领悟,还能马上举一反三,我认为这就是灵性的较高水准了。这种东西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人与人之间,节省很多沟通成本。要想做点好创意,最大的成本其实就是沟通。


我大学毕业那一年,腾讯校招。我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笔试、无领导小组自由讨论、专业一面,终于赢来了专业二面的机会,据说当时西安一共参加笔试的学生有将近5000人,而最后收到专业二面通知书的人,不足200。


面试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我记得阳光还不错。根据短信提示,我紧张的来到西安最牛逼的酒店,然后小心翼翼敲开了面试官的房间门。那天面试官一共问了我5个问题,后面4个都是愉快的闲扯,可能是因为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比较让他满意。


他的问题是:请问西安一共需要多少幼儿园?


我要回答这个问题,而且不能求助,不能上网,唯一可以使用的就是一张A4打印纸和一支铅笔。这其实是一个很鸡贼的问题,因为他需要的根本不是一个正确的数字,而是我的分析过程。后来我面试文案的时候,经常也会问这种类似的问题。能把这种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的人,领悟能力一定不会差。


在我看来,文案不是文字,而是逻辑。比如文案字句条理清晰的安排需要逻辑,美术视觉信息传达需要逻辑,分析消费者决策过程也需要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自认为自己文笔很好的人,最后都写不好文案。


如果灵性不占优势,起码要勤奋。


广告公司加班很多,其实并不是因为工作量大,而是创作需要时间。一句文案,一个创意,不是你想写出来就能写出来,而是需要掌握足够的基本信息,经过反复的梳理,最后在某一个瞬间,它出来了。但是在这个号东西出来之前,没有人有好的办法,你只能不停的去尝试,所以你需要投入的时间必须多,从这点来看,那些声称不加班的公司,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当然,上面我说的这种情况是对于那些有追求的公司。行业里还有绝大部分公司和广告人,叫差不多就行了。反正随便写一句出来,或者随便给客户一个稿子,就算不是最好的,客户也不知道,能过稿就行了。这样的人能讨一份生活,但一定不是行业的未来。


所以,与其说我是需要能吃苦的人,不如说我需要的是能和自己、和专业较真的人。当然,这个特性不是问某个问题问出来的,而是在于你回答每个问题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灵性不错,还踏实,那一定就是个抢手的香饽饽了。


我有个师兄,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其实他的灵性在我看来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聪明但踏实的人。他写东西速度很快,但是每次交稿都很要拖很久,后来我知道,他每次都尝试了数十种可能。当然,勤奋之后的回报也是丰厚的,三年做到总监,五年做到副总,虽然广告行业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这种成就也不是很多吧。


后来,每个东西尝试5稿,成了我的最低标准。


这两个条件我都觉得满意之后,一般就会开始鉴定面试者的专业层级。这决定了我需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职位,以及给他什么样的专业成长。问题大概有下面几种:


对广告的理解?

对创意的理解?

策略与创意的关系是怎样的?

文案的作用是什么?

现场为一个产品写几句广告语或者文案?

……


这些其实都是很宏大的问题,但它能反应一个人的价值体系是否完整,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专业基础和层级。我在我的那本书里系统的梳理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其实就是为了帮助新人快速搭建起自己的专业价值体系。


讲到这里说一个题外话,前几天一个买过书的朋友讲到,他把我这本书里面讲策略的部分分析给HR听,听得妹妹一愣一愣的。我的意见是,用上面的东西去敲开一家自己喜欢公司的大门,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学到里面的知识,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为做出好创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我都觉得不错之后,我会问最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未来5年的规划。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于成长型的人才,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从长远的眼观来培养,谁也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带个人起来,一年之后就转行了吧。


这大概就是我的面试逻辑。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中心 - 加入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14072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