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申请求职两不误 | 为什么我能同时拿到伦敦商学院与宝洁管培offer?

来源:五百丁 作者:五百丁小编

伦敦商学院.jpg


导读:申请求职两不误,一边是LBS、LSE、Rochester名校录取,一边是宝洁管培、埃克森美孚管培offer。在紧张的求职季与申请季,他是如何平衡两者、脱颖而出的?


申请概况


申请背景:复旦财政学本科,T 108,GPA 3.61

申请方向:MSF、MSc Financial Economics、MIM

申请结果:

Rochester (MSF, $15000 Scholarship)

LSE (MSc Finance and Private Equity)

LBS(MiM)


申请故事


一直想用文字记录下申请这一路的心路历程,至今日,申请之路基本尘埃落定,我静静地回味过去的一年,感触最深的还是这一路的曲折成长。那一次又一次迷惘失措后的峰回路转和柳暗花明,都是我的2010中与众不同的体验。


17月——奋斗的汗水开始浇灌成长的小苗


加入BeBeyond 7月班,遇到了Anna,开始了两个月看似疯狂实则收获丰盛的训练。就在这两个月里,我对自己的认识、对以往经历的梳理、对现有经历的提高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时Say Hi和Why me,我的思维方式和对申请的理解的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虽然凭着过去的经历获得了大家的支持,拿到了BeBeyond的offer letter,我忐忑地发现自己过去把申请想的过于简单和程式化了,改变才刚刚开始。之后的WTM和每周的课堂,我都非常投入,于是Cold Visit和做FR(Field Research)、SE(Self Exploration)都得到了非常多的肯定,不管是被push的也好还是自己的好强使然,这些新鲜的培训方式在短短的时间内让我更加open也更愿意努力去尝试。

(注:Cold Visit/Field Research/Self Exploration均为BeBeyond Graduate Workshop中特有的培训方式)


心态变化后,我疯狂地寻找一切机会增加实习经历,关注各大商学院动向,参加events认识招生委员会的人,给各个学校admission发邮件陶瓷。一次小组的Cold Visit让我意外认识了HSBC PFS部门的Sales,于是拿到了9月的HSBC training program的intern机会。几封show myself的邮件往来,又让我意外收到了Rochester Application Fee Waiver的包裹。


为了找到金融行业的实习,我鼓起勇气给基本不招本科生的私募投了简历,并马上用上在BeBeyond学到的cover letter直接在邮件里show自己。机会降临了,我被通知去面试。第一次面试,自以为不会问的很专业,于是不做什么准备就去了。意想不到的是面试官一直非常tough地challenge我的每一段经历,每一门学过的课程,很多知识的淡忘很快就让我被他challenge到无言以对。他甚至让我自己总结自己的表现并且给他一个让我进下一轮的理由。


我说自己学习能力很强,他又找出一本涵盖相关知识的书给我,限我1小时内看完再面。当时心想一面表现成这样肯定完蛋了,索性放开了争取一切机会再展现自己。之后的二面是被两位面试官同时面的,另外一位问了我一些市场和战略管理的常识和对PE的了解,并且是英文对话,让我有了扳回一城的机会。当时一面的面试官坐在旁边一言不发,最后Q&A环节,我请他评价我的表现,他也是冷冷的表示我所有的部分都需要加强,让我回去等消息。当时心想大概完蛋了,就把这次面试作为一个宝贵的cold visit汲取经验吧,毕竟面试过程中了解到了非常多的关于金融和投资领域的专业和职业相关信息。回来后和Anna一聊,马上写了一封thank you letter给面试官再一次争取,但没有回复,意外的是,几天后,收到了终面通知。这次我是做好了充分的专业知识准备,没想到面试却像闲聊一般,谈得很愉快,回去后写的thank you letter也得到了回复和肯定。


果然,实习邀请来了,但是问题却出现了,因为PE的工作常常是出差(而且频率和强度基本上是一个月1~2周在外地),这对于我的申请和培训时间安排都是极大的挑战,而且这家公司是希望把实习生招来转正的,因此我也坦诚的与面试官交待了我未来的申请计划。对方犹豫了,说让我们双方考虑一下,却没有了音信。不能被动坐等,于是我又发了封邮件给面试官再一次表达我的兴趣和希望能灵活调整工作出差时间的希望。第二天,接到了大Partner的来电,邀请我先把暑假的实习好好做下来,之后再根据情况调整。这段实习的曲折面试经历到这也就结束了,后来和一面的director共事,聊起当时我差点和这个实习失之交臂,问他是什么让他们改变了想法。他告诉我,如果不是收到我当晚那封邮件并转给了终面我的大Partner看,他们董事会已经决定放弃我了。


28月——实习与PS齐飞,汗水共收获一色


进入PE实习后,生活的节奏变得更快了。PE工作的强度的确超过了我的预期,第一天上班就去苏州出差,而且是当天去当天回,接下来又被安排到安徽出差一整周,其他时间也常常要加班,于是我的生活就变成学校——公司——BeBeyond三点一线,常常是一下班就赶到BeBeyond上WTM,每天晚上把公司的任务完成赶BeBeyond的作业,周末也都用来做FR和写PS,一度感觉神经非常紧绷。


还记得8月中旬那周从安徽出差回来,被老板叫去办公室加班,一周内为工作两次加班到凌晨三点,一次基本通宵,一个月前前后后跟了8个项目,收获的确非常快,但是BeBeyond这边的作业和PS在精力上顾及得就很有限了。几个周末都是在公司度过,一边是做不完的项目,一边是PS第一版定稿的deadline。虽然辛苦,这个月给我带来的经历的丰富和对专业和职业思考的见识,远远超过了预期,PS的思路也在这种丰富和成长后变得豁然开朗。


另外的收获,是从带我做项目的两个年轻的Director身上学到的长远眼光。PE的老板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和个人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和他们聊了未来的求学和职业规划后,渐渐把以往纠结的、疑惑的问题慢慢解开了,身边其他的intern和analyst也都是名校Master毕业或在校,作为唯一的一个本科生和他们交谈,也是获益匪浅。这一段宝贵的实习经历也为我后来写Essay、找工作面试乃至学校面试增添了非常出彩的内容。


与此同时,BeBeyond的1万米,突破自己的电话联系教授,又一次让我更加确信奇迹是可以被创造的,漫长的道路需要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毅力。这个月,慢慢觉得申请、找工作都给自己带来了踏踏实实成长着的愉悦,忐忑在变少,坚定和汗水在增加。


(注:跑1万米、电话联系教授均是BeBeyond培训手段)


9~10月——在挣扎中突破自我,曙光初现


经过前两个月的努力,我的申请材料已经雏形初现,心里有底,两手准备起来也不慌了。保持着一周改1~2版材料的频率,同时继续努力在PE实习,开始联系推荐人,确定选校和工作目标,发动各种networking联系海外校友。收获也不少,基本上每所申请的学校或者是通过admission或者是通过培训师的介绍都找到了current student,与他们联系后对学校的了解就更深刻和切合实际了,比如通过给Oxford写信,admission给了我一个已经毕业的校友联系方式。通过这个校友,对MFE项目的课程、申请要求和就业情况就有了很多客观理性的认识。又如,网申时发现WUSTL可以让current student或者校友推荐免申请费,就通过培训师联系上了BeBeyond去年的一个学员,不仅更多地了解了WUSTL,也通过她的推荐拿到了Fee Waiver。


之前两个月的cold visit、实习和FR已经让我明白先要确定Career path和长远的兴趣再去选择读什么。做School Research的时候,发现美国MSF的名校的确不多,也逐渐了解到美国人更重视MBA和PhD program,所以选校的时候重点考虑school brand\location\career services\Alumni network,并认真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合适。最后定下来要申的MSF有MIT、WUSTL、Vanderbilt、Brandeis、Rochester、LSE,另外加上Oxford的MFE和LBS的MiM。选校确定后,发现英国学校大部分对托福成绩要求很严,发信确认后,又赶紧重考了托福,刚刚够用。接下来就是有条不紊地按照各个学校的要求写Essay、PS、RL,梳理各个项目的优点以及自己与其契合的地方。


9月一到,紧张的气氛就弥漫在校园里了,铺天盖地的招聘会、西装革履的人群,都在提醒着招聘的号角已经吹响。把申请进度安排妥当后,开始确定工作目标。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自我挖掘和思考职业规划,还有各种简历修改,加上之前实习时的经验,找工作似乎变成了申请繁琐乏味后的一种调剂。确定自己的主要方向是咨询,听了几场招聘会,慢慢确定了工作申请的list,一共10家公司,前五大咨询,两家投行,两家快消,一家能源。10月份是网申的高峰,各大公司笔试和一面也陆续开始,抱着轻松打酱油的心态踏踏实实一步步做好准备,惊喜的是10家公司的网申都通过了,第一轮笔试和一面后,依然还有8、9家可以继续。虽然面到最后,咨询和投行的目标都未能通过终面,但是意外地在industry中打来两瓶酱油。到10月底,基本完成了所有学校和公司的网申,求职也陆续进入中期面试。


11月——工作还是求学,find your heart before you can follow11月中旬,我拿到了宝洁财务部的管理培训生,同时也拿到了埃克森美孚的财务部的offer,找工作的面试过程就像是把我那反复琢磨过的PS、实习段落、Essay故事再用生动的语言与面试官们交流,因此感觉非常轻松和自在。拿到工作offer后,的确很兴奋,也一下子有了底气,对于学校申请的等待似乎更多是期冀而不是焦躁地煎熬了。同时,也因为对像MIT、哥大、LSE这样名校的期待,而反复纠结于到底要不要接受工作offer。


工作offer的到来倒是又给我一个提醒,那就是,必须想清楚将来的职业兴趣才能做好现在的决定,不管是先读书还是先工作,都是不错的选择。去P&G总部接受offer的时候,也有机会和CFO、Director们了解很多职业发展的故事,感受到职业选择需要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这的确是一份适合我并且作为职业起点非常好的工作,但是年轻的心似乎就是不愿意这么早安顿下来,我的确很难下决心马上舍弃这个机会,同时也期待着dream school的offer早日到来。


这个时候,看到了李开复老师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对于美国学生来说,stay foolish, stay hungry很重要,但是对中国学生,常常要说follow your heart,而现在还要加一句,you must find your heart before you can follow it. 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我慢慢开始懂了。


12月——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吗?


12月,陆续拿到了不少学校的面试,也收到了WL或者Rej。月初的时候拿到了MIT的面试,很开心,也准备的很认真。因为需要自己打过去,还去了Anna家借用固定电话面试。面试过程其实是很愉快的,也能感觉到对方对我的认可。可是谈到PE实习的时候说high了,提到公司认为我表现非常出色,甚至给我口头的full-time offer,但是我拒绝了。面试官当时没有追问,但这为我后来的二面埋下了伏笔。


1月初,再次收到MIT的邮件,说有一个follow-up interview,当时有点懵,不知道从何准备,但是也有预感和一面的回答相关。果然,二面我的是career service的director,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我的career goal &plan以及为什么我拒绝PE的工作而选择先读书,似乎我的理由就是无法说服面试官,一直被他challenge,渐渐开始语无伦次,直到最后他好像依然无法理解。结束后马上写了Thank you letter补充陈述理由,没有回音,心想大概是悲剧了。


的确,2月初的时候收到了Rej,多次发信问原因也被官方的申请人数过多,没有办法做individual review被搪塞。原因我大概能猜到,美国人的思路大都是本科毕业以后先工作再MBA,要做学术的就PhD,这也是为什么master program里很少有local student。被Dream School拒绝的确不好受,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反复修改和期待后,没有等到期待的结果。能做的,大概就是吸取经验继续前进了。


另外一所期待的学校是哥大,哥大的Ms Financial Economics是第一年开,直到今年1月才上线,知道的人不多,项目介绍也很简略。我报着试试看的心理申请了一下,直到最近听说有数学系的同学拿到面试看到CD上有人报AD才知道自己原来根本不适合这个项目,即便被录取要读出来也是很困难的。终于,还是拿到了Rej,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学术的项目,课程设置要求数学和编程能力很强,金融计量、金融数学等课程都是非常难的,而这个项目面试比例仅10%,计划录取比例2%,最终大概录取8个人左右,毫不亚于博士申请的难度。记得曾经问过一个LSE的Financial Economics的学姐MsFE和MSF两个项目的录取标准差异。MSF的确是喜欢实习经历丰富、偏实际导向的,而MsFE是偏理论的,喜欢招数学好、在校学术项目经历丰富、成绩优异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即便是根据不同项目包装好自己被录取了,读起来也是非常痛苦的。


于是开始认真思考,要不要去英国,或者还是先工作。没有迟疑,马上和LSE和LBS的Admission以及current student联系,似乎是没有犹豫太久就决定下来了。比起LSE的理论和学术,我想,LBS作为商学院能给我带来的能力的提高和性格的突破是我一直期待的。至于工作,和PG的buddy,和LBS的学姐们都有交流过,在不确定自己走那条路之前,先读书也是帮助自己明确目标再度出发的过程,于是勇敢地去日不落帝国吧,you never know what it feels like until you experience it. 

后记——BeBeyond,过程是成长的财富


BeBeyond这半年来到底给我带来了多大的改变呢?我想,已经无法清楚地说明了。很多东西潜移默化的成了习惯。技巧上的,心态上的,还有对自己和人生的认识的。已经习惯了主动去给admission、alumni、current student写信,问各种问题,争取各种机会。在选择面前,不再纠结而焦灼地不知所措,而是静下心来理性地分析各种优劣以及自己是否适合。学着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更听从内心的选择,不轻易动摇也不固执己见。


偶尔也觉得生活总是喜欢和你开个玩笑,找工作的时候一心想去咨询,却得到了两家行业公司的offer;申请的时候一心想去美国,却收到英国学校的喜讯。失落过,喜悦过,也淡定了,因为梦在远方,路还很长,条条大路通罗马,再也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要出发。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长,回顾自己申请的过程,感到非常知足和感恩。幸运地碰到了那么多热情的援助之手和指点之手,才让我这一路走得更顺畅更坚定。2010年,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心态上能够更加淡定,对自己的认识能更加深刻,过去一年的努力浇灌,苹果树终于也能结出几颗果实。渐渐明白,最大的快乐并不是什么都得到,而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通过努力得到它。


始终相信,每一条未知的路,都有未来。很喜欢Steve Jobs说的:“人生每一个决定都像一个点,你们应该跟随自己的心来做这些点的决定。你们无法预先串联人生的点滴。你们只能在回顾时将它们串联起来,因此,你们必须相信这些点滴总会以某种方式在你们的未来串联。相信这些点滴终将在未来串联在一起,会让你有自信去跟随你的心。”


资讯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850873385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14-2018 50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中心 - 加入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14072413号